在漳州市的明清古街香港路,有一座庙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——伽蓝庙。它只有3平方米,而且是建在小巷口的顶上。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建于何时,有何来历,但它显然已存在了数百年。最近漳州市在实施唐宋历史街区修缮改造工程时,也对它做了“修旧如旧”的整治,使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重现于世人面前,成为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“看点”。
小庙样样俱全
当地官员曾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,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,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,所以当地官员认为,它应该占据“最小庙宇”的宝座。小庙正好位于香港路上的“尚书探花”牌坊边上。从牌坊下的石板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,再沿着木制楼梯,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。庙虽小,却样样俱全,干净整洁。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,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。深秋时节,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,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。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,鲜花也是水灵灵的。
庙小,容不下太多信徒,但从早到晚,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。
大些的庙宇都有主持、和尚甚至“工作人员”,伽蓝小庙却是由附近的居民共同管理的。它周边的几户民居主人手中都有小庙的钥匙,如果有人提着供品前来 ,他们便会主动将钥匙交给朝拜者。开着百货店的美华和另外两位老太是义务的“卫生员”,一天两次上楼打扫卫生,整理供台。
没有主持,也就不存在庙产的拥有问题。住在附近的居民说,这座庙属于大家共同所有。
香港路位于漳州市区南部,始建于唐,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的中轴线。清末至民国初期,由于工商业的发展,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,路两侧遍布着独具闽南特色的“竹竿厝”骑楼式建筑,分布着“尚书探花坊”、“三世宰貳坊”等明代文物古迹。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,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烟、酒、糖等副食品和肥皂、洗衣粉等日用品。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,在小巷顶上3平方米的小屋内,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,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。
小庙样样俱全
当地官员曾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,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,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,所以当地官员认为,它应该占据“最小庙宇”的宝座。小庙正好位于香港路上的“尚书探花”牌坊边上。从牌坊下的石板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,再沿着木制楼梯,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。庙虽小,却样样俱全,干净整洁。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,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。深秋时节,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,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。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,鲜花也是水灵灵的。
庙小,容不下太多信徒,但从早到晚,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。
大些的庙宇都有主持、和尚甚至“工作人员”,伽蓝小庙却是由附近的居民共同管理的。它周边的几户民居主人手中都有小庙的钥匙,如果有人提着供品前来 ,他们便会主动将钥匙交给朝拜者。开着百货店的美华和另外两位老太是义务的“卫生员”,一天两次上楼打扫卫生,整理供台。
没有主持,也就不存在庙产的拥有问题。住在附近的居民说,这座庙属于大家共同所有。
香港路位于漳州市区南部,始建于唐,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的中轴线。清末至民国初期,由于工商业的发展,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,路两侧遍布着独具闽南特色的“竹竿厝”骑楼式建筑,分布着“尚书探花坊”、“三世宰貳坊”等明代文物古迹。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,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烟、酒、糖等副食品和肥皂、洗衣粉等日用品。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,在小巷顶上3平方米的小屋内,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,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。
交通指南
交通信息
铁路:漳州站不在铁路主干线上,它是鹰厦铁路在郭坑站分离出去的一条分支线,连接郭坑到漳州的是一段长22公里的铁路,列车的运行时间为25至30分钟。不过,旅游者在漳州最好不要选择乘火车,因为很浪费时间,比如从漳州到厦门,实际路程相当短,但乘火车要花上一个半小时甚至更多。 公路:漳州地区的公路交通比较发达,有漳龙高速公路和福厦高速公......[详情]